皮肤扩张技术(二) 我参与的皮肤扩张技术引入中国的历史

2020-05-14 23:29:15
#其他

1985年,皮肤扩张技术由张涤生院士和我的老师汪良能教授,在几乎零差距的时间节点上将这项惠及病患的技术引入中国。张院士当时引入这项技术的细节,我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汪良能教授是如何将这项技术引入中国的?又是如何将这项技术在西京医院开展的全过程,到今天我也依然历历在目。

1985年我的老师汪良能教授和钟德才教授一起,受美国整形外科教育基金会邀请访问美国,这次出访是汪教授自1954年回国,间隔31年时间重新踏上美国的国土。当年汪教授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摆脱美国的重重阻碍而辗转回国的,三十年后重访当年学习的这片土地,重新走进这个曾经生活,学习的国度,自然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老师此次访美之行,除了拜访了多年前的好友之外就是结识了很多行业内新的朋友。除了再次踏上这片国土时的回忆之外,就是看到了时隔三十年后中美在整形外科领域的巨大差距。在汪教授的心目中,国际高新技术才是缩小我国整形外科与美国差距的刚需,皮肤扩张技术就是他访美带回来的技术之一。

相信汪教授一定意识到了这项新技术巨大的生命力和潜在应用价值,回国时他带回了几枚扩张器,据讲是当年美国医生朋友送给他的。这礼物对于汪教授来说可以说是访美最大的收获,也是此次访美最珍贵的“礼物”。

汪教授回国后立即组织全科医生开展这项技术,我当时,作为住院医生也参与了其中的工作。期间为了更好的指导科室开展这项工作,汪教授让我翻译国外关于皮肤扩张技术的文章。我拿到文章后发现文章中有两个英文词没有对应的中文释义,于是便把Tissue expansion翻译成了扩张术,而另外一个英文词Tissue expander 的翻译可以说是颇费周折。直译的情况下,就是扩张器,但因为其构成是一个硅胶囊袋,所以总觉得叫“器”似乎不妥,在经历了纠结,研究,探讨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扩张器”这个词,文章翻译出来后让汪教授审阅,他也没有对文章的翻译提出异议,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和扩张器这两个词也就在科室里用开了。而同期在上海九院的金一涛教授也写了一篇中文综述发表出来,他和我一样把Tissue expansion 翻译成了扩张术,而把Tissue expander 翻译成了扩张囊。这也就出现了在开始应用这项技术的时候,一些学术会议上和发表论文时大家交叉使用“扩张器”和“扩张囊”这两个学术名词,在日后的应用及技术普及中,慢慢的大家已经习惯“扩张器”这个名字,逐渐实现了统一。

技术刚刚开始应用的阶段,我们一个扩张器几个病人重复使用,但很快破损扩张器就用完了。汪教授意识到扩张术将来巨大的潜力,果断的提出在国内自行仿制生产扩张器。于是紧锣密鼓的联系、接洽、绘图、生产的流程开始了。我们联系到了咸阳硅橡胶研究所的陈铭湘工程师,和他共同仿制出第一枚国产扩张器。后来,咸阳生产的扩张器不仅供我们使用还销往全国各地,当时和咸阳联系的主要负责人是艾玉峰教授,而邮递扩张器的工作则是由我来完成。

面对供不应求的扩张器,我们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条件,因此扩张术开展的很多。汪教授89年去世后由鲁开化教授领导我们继续开展这项技术,我们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同期在国内学术期刊中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出了国内第一本关于扩张术的专著。唯一遗憾的是,在那个时期我们还没有向国外期刊投送文章的意识,我们的影响力也就仅仅限于国内。我后来在国际会议上做过几场关于扩张术的相关学术报告,这才使外国专家、学者知道我们在这方面同样做出了很多很出色的工作。

随着影响力在国外的不断深入,我收到了很多国外同行的邀请。曾经印度的同行就盛情邀请我去他们的年会上做学术报告,只因我军人的身份,这次出国讲授未能成行。

西京医院在皮肤扩张术方面在国内曾经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成就与汪良能教授的早期开创性工作、鲁开化教授和艾玉峰教授领导的全科医生后期的努力密不可分,我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今天回想起来依然倍感光荣。



美大夫
1、截图保存二维码,微信扫一扫该二维码
2、关注美大夫公众号
3、添加 郭树忠 为好友,与医生本人咨询沟通
推荐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