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书——自画像文化史

2020-05-24 19:52:14
#其他


自画像已经成为定义我们这个自白时代的视觉艺术门类:当代的自画像仅数量而言就已不计其数。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关注自画像的人数更多国别更繁杂,关注度也更高。自画像的领地已远不限于教堂、宫殿、学院博物馆、画廊、建筑物基座和画框等。人们普遍认为并希望自画像能赋予自己以一种特权,得以触及画中人的灵魂,从而消解现代城市化社会中芸芸众生所经历的疏离与籍籍无名。

在欧洲,16世纪伊始,人们就已经在收藏货真价实的(以及被误认与伪造的)自画像,并视若珍宝。然而,在过去的40年中,人们对于自画像的狂热远超过其曾经得到过的宠爱。如今,在全球很多个城市里都有着一群完全以自画像为毕生事业的人们。

早期及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展常以某自画像拉开序幕,抑或者,若有艺术家画过若干幅自画像,则会以整一个展厅的自画像拉开序幕,就好像这些自画像是他们的入门作品一般。伦勃朗( Rembrandt)、雷诺兹( Reynolds)、库尔贝( Courbet)、蒙克( Munch)都曾举办过纯自画像展。一旦有画家没能创作出一幅或足够多的自画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便有了用武之地:潜意识自画像、伪装式自画像和替代式自画像:《蒙娜丽莎》成了达·芬奇变相的自画像。

自画像是神秘的“第五元素”,与四大传统艺术门类(历史肖像、风景和静物)并驾齐驱,且地位至尊。至于自画像是艺术自由的象征,能够激发灵感还是所谓的“那喀索斯主义文化”的症状,那就要看你的交流对象是谁了。不过,无论如何,无视自画像、无视自画像相关言论的人寥寥无几。

中世纪,镜子成了强有力的文化象征,是各种关于自我以及他人的知识的暗喻。不过,文艺复兴的“镜子神话”掩盖了中世纪的贡献,限制了我们对自画像含义的理解。它使我们认为,自画像仅仅是真实地还原画中人。然而,自画像—比肖像更甚—主要是记忆与想象的产物。若自然主义是首要目标的话,那找人画像或作写生像倒更合乎情理一些。影响力极大的柏罗丁( Plotinus)(公元三世纪)做过关于自画像最早的哲学探讨,认为自画像创作靠的并不是朝外看镜子,而是借助于内省自身。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主要的自画像理论就是“每位画家画的都是自己”:意思是所有画家都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一些东西融于所创作的人物中,因而所有的人物都带有“家族相似性”。镜子又一次变得无关紧要了。

自画像的另一个神奇之处还在于它具备一种能力,能诱发观者产生独特的、不同层次的不确定感。

画家是在打量我们,以便对我们进行描绘和判断吗?画家是在看镜子,以便对自己进行描绘或判断吗?艺术家是在创造某角色,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吗?抑或者,他们是在探究记忆、神话以及想象之书从而创作一幅带有个人意义的作品吗?

等下了班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读下去!

美大夫
1、截图保存二维码,微信扫一扫该二维码
2、关注美大夫公众号
3、添加 师俊莉 为好友,与医生本人咨询沟通
推荐文章
查看更多